清空记录
历史记录
取消
清空记录
历史记录
汽车消费按传统属于大宗消费,汽车的使用寿命正常也能达到十年以上数十万公里的里程。但是,今天正处于汽车工业飞速发展的时代,智能代、电气化是当今汽车发展的趋势,推动汽车产品快速更新迭代,智能辅助驾驶、车机系统像手机系统一样快速更新升级,更快、更智能的需求又推动硬件(芯片、传感器等)不断更新提供性能支持。所以,在某种层面上,汽车正在向快速消费品转变,汽车传统的机械属性弱化,电子属性不断加强。
快速的更新换代催生激烈的市场竞争,最近几年汽车换代的周期一般是五年,整车开发的周期一般是36 个月以上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,汽车换代周期三年也不足为奇,那相应的整车开发周期也会大幅缩短,未来24 个月的周期可能会成为常态化。
冲压作为整车传统四大工艺之一,新车型模具的开发周期是最长的,是整车开发的关键路径之一。在新的行业需求条件下,必将逐渐缩短开发周期。本文将对如何缩短汽车冲压模具开发周期展开探讨。
冲压模具开发过程,一般划分为设计、制造、调试等三个阶段。设计阶段包含两大部分,第一部分为早期的同步工程(SE),与造型开发、车身开发同步推进,基于质量、成本、日程(一般称QCD)综合最优原则,分析产品的工艺性,提出产品改善问题点;第二部分为产品样车数据发布后的模具工艺和结构设计。设计完成后进入制造阶段,首先进行模具铸造,铸件完成后根据图纸进行加工和装配,装配完成上机动作排除干涉后交付调试。模具调试一般分为厂外调试(模具供应商处)和厂内调试(主机厂厂内)。厂外调试主要完成模具研配以及零件品质全面提升工作;厂内调试主要是生产线匹配,整车问题解决,生产问题(刃口碎屑、卡废料等)解决。
高品质是设计出来的,不是制造出来的,设计是整个产品开发链条中最重要的一环。冲压模具的开发涉及2 个方面,产品层面的同步工程以及模具自身的工艺结构设计。
方案1:某车型发动机盖外板(图1)在产品开发阶段未充分识别到刚性不足风险,进入量产车试制阶段后,在主生产试制时发现零件搬运极易产生变形报废(图2)。做成总成后,刚性也不足,按压相比以往车型明显较易下塌。
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产品的造型曲率较小(图3 为该发盖的曲率半径,曲率半径大,相应曲率较小),最终的解决方案是工艺、产品设计部门联合对产品造型进行设计调整,增加产品曲率。完成后对模具全工序型面重新机加工,加强产品刚性。整个刚性课题整改的时长历时2 个多月,对模具的品培造成了较大的影响。
方案2:某车型前地板(图4)的翻边为90°,工艺设计冲压方向也是90°,未预设置回弹角(一般设定3°)。试模阶段翻边出现明显的回弹(回弹量1mm 以上,基准0.5mm 以内),采取的对策是将翻边间隙做小0.15 ~0.2mm,单机试冲无异常,翻边回弹也得到很好的控制,精度符合要求。回到母线批量连动生产,只生产30 台左右,翻边开始拉伤拉裂(图5),大批量生产无法维持。
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工艺设定上未设置回弹角度,零件的回弹无法完全消除。另外,该零件使用的板材是裸板,材质较脆,抗拉伤性较差,加剧了该问题。最后的解决方案是更改拉延工艺,翻边面拉延预成形,最后将回弹量控制在0.8mm 以内,不影响整车焊接。模具回母线后,仅仅拉伤课题的解决,就耗时约2 个月,最后更改拉延模具,对于地板类简单零件,代价很大。
通过以上案例看出,产品设计、模具设计的质量对后期产品制造的品质有相当大的决定作用,对调试周期的长短也有显著的影响。设计工作并不是以完成节点来评价,而是以最终产品的品质和量产的耐久性来评价。工艺与产品需要有良好的合作与互动,产品设计要考虑工艺与制造的客观现实条件和一般规律,工艺设计需要注重案例积累、过往不良问题检证和标准体系的建立和维护,定期总结更新。对于新产品特征和新工艺的使用,要有储备方案,在问题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启用。车型结束后要尽快形成课题的书面总结资料,更新标准文件。图纸评审邀请车间和现场调试、维保经验丰富的同事参与,贴近生产制造现场。
技术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,大的创新且制造阶段无备用方案的,建议还是开试验模具。小的创新,只要有储备方案,应该大胆尝试,推动产品力提升。一个工艺成熟的产品,投产周期短。一个销量很好的产品,产品力很强。工艺性又好,产品力又高,这是永恒的课题。